馬上注冊,結(jié)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(zhuǎn)羅田論壇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新用戶注冊
x
本帖最后由 一蓑煙雨 于 2025-4-11 13:21 編輯
精細教書,坦蕩做人 ——讀徐金奎《教師,要學會等待》一書有感
姚懷玉
我認識的金奎老師是一位率真的人。他樣子精干、為人和藹、做事認真,每天都帶著一臉真誠的笑容;他愛好攝影,擅長寫文,專注于語文教學,偶爾在登山、攀巖的團隊中,也能看到他的身影。我在文聯(lián)工作時,經(jīng)常和本地的一些作者打交道,金奎老師就是其中一位。 受何慶中主席和徐金奎老師邀請,參加金奎老師的《教師,要學會等待》一書的研討,誠惶誠恐;炭值脑蛴袃蓚,一是因為這本書文章較多,沒有時間精讀,二是既然參加研討會,也希望能對研討的內(nèi)容參與討論,但同時又害怕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,不能對這部作品做出有價值的評論。金奎老師的《教師,要學會等待》一書,如同他的人一樣,如果一定要用某個詞來形容的話,我覺得那一定是“本真”二字!我喜歡看紙質(zhì)版的書,看的類型也比較雜,目前除了長篇小說看得少以外,其它的我基本不挑,當然,更多是偏向散文一類。大多數(shù)作者是在意旁人看法的,行文中一般都會適當?shù)丶右猿C飾和遮掩,讓自我的本心和文字蒙上一層紗,但金奎老師的文章不是,他的文章給我的感覺是“坦蕩”,他在多篇文章中直面“形式主義”和“教育現(xiàn)象”,直言不諱地袒露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。 《教師,要學會等待》這本書在題材上偏向散文,很多篇幅里是以講故事的方法向讀者呈現(xiàn)的,主要內(nèi)容是金奎老師從教43年以來的教育教學案例、感悟、個人心得體會以及他對教育的觀點和看法,全書收錄了280余篇文章中的112篇,共分為《育人》《教學》《成長》《寫作》《管理》《課改》六個部分,絕大部分文章在《語文報》《作文周刊》《中國教師報》《中國教育報》《教育文摘周報》等一系列國家級、省級有關(guān)教育的刊物發(fā)表過。作為一個老師,一個有著40余年教齡的老師,深知教書育人的真正內(nèi)涵:教師的責任是“教”和“育”。教書立命,必先自我修心養(yǎng)性,一言一行做到表率;育人為本,要讓每一個學生首先擁有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,其次才是高的分數(shù)、好的成績。 在《育人,潤物無聲更動人》這個部分中,金奎老師在《教師要學會等待》這一篇中寫道:“教育是播種的事業(yè),我們要在學生心田里播種思想、播種希望、播種愛……教育要有等待的耐心,需要給每一個孩子自我發(fā)展的空間和時間。我們不僅要有一個播種的春天,還要留給學生一個生長的夏天,才會真正擁有一個收獲的秋天!笔前,我感同身受,曾經(jīng)我也是一名老師,是數(shù)百名孩子曾經(jīng)的“王”,如果每天只局限于教會學生認識幾個拼音、學寫幾個字、會說幾句話、背誦幾篇文章,而不去引領(lǐng)他們從文字中“明白”做人做事的道理,進行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教育,灌輸了書本知識又能怎樣?而這許多的“明白”,有些孩子也許從幾句話幾件事中就能悟到,而有些孩子也許需要你講很多道理,引導他做很多的事情才能從中得到啟發(fā)。孩子都是在一次次引導、一層層托舉中成長。所以,“等待”的意義該有多么偉大!做老師是,做家長更是! 在《教師要善于經(jīng)營》一文中,直面現(xiàn)今階段的教育現(xiàn)狀,他說“現(xiàn)在,社會浮躁,趕潮流之風盛行。教師的教學個性失落殆盡,基本被新課程改革同化,有點“東施效顰”之感。提倡電子化教學,不管與所授內(nèi)容是否有關(guān),都給你來一段演示;倡導小組討論,本來一句話就能解決的淺顯問題,也安排一番討論;主張開放教學,就把整節(jié)課放給學生,像踩西瓜皮,滑到哪兒算哪兒。過去教學的滿堂灌,變成了提倡主體性教學的滿堂問,或者變成提倡開放性教學的滿堂動……這樣做,教師僅僅是教學參考書的翻版,根本就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,自然喚不起學生的激情,更談不上與學生展開平等的心靈對話。千古名篇,被割裂成干巴巴的幾條筋,只是照本宣科,根本沒有自己的一點個人的思想感悟……翻翻教案,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自己的東西,那是為應(yīng)付檢查做的準備!倍嗝粗卑着,完全不藏著掖著。我沒有深入了解現(xiàn)在老師的課堂教學,但見過有老師將教學參考書掃描然后用A4紙打印成文檔照著念,成為“印版先生”。雖說我在教育戰(zhàn)線呆的時間不長,但曾經(jīng)是對每一堂課都認真對待,無一不是根據(jù)下一堂課要講的內(nèi)容提前寫好備課筆記,然后再根據(jù)課堂實際情況在筆記中用紅的墨水筆做補充或刪減。金奎老師說,“在新課程教改中,教師要打破陳舊的教學格局,沖破教參的束縛,揚長避短,發(fā)展個性,認識自己,做自己”。這句話很精辟! 金奎老師在這一部分中,記錄了收到學生小小禮物的“不眠之夜”,記錄了《別開生面的家長會》,記錄了每一個老師都遇到過的師生之間、同學之間的矛盾問題……記錄自己在40年的教學生涯中遇到的、悟出的“教”和“育”的一些經(jīng)驗和體會,語言生動、親和,鐵漢柔情,至情至性。教書,金奎老師是個稱職的語文老師,傾囊而授、精耕細作;育人,他時而是慈父、時而是兄長、時而又是意氣相投的朋友。 在《教學,追求無招勝有招》這部分文章中,與《育人,潤物無聲更動人》 部分中有很多不同,單從語言風格上就很明顯,比如他在《我們不要“羊頭狗肉”的實驗學!分芯褪旨怃J,他說:“我想,他們敢公開理直氣壯地叫“實驗學!,一定有原因,否則就是‘掛羊頭賣狗肉’的學!谝粋“傳統(tǒng)’肆虐的應(yīng)試教育過程中,一切都能以‘新’的名義巧言令色、花里胡哨,骨子里卻散發(fā)著陳霉味,只換形式不換內(nèi)容的‘新瓶裝舊酒’,以包裝來吸引別人的眼球其實是沽名釣譽的“掛羊頭賣狗肉’而已!敝卑、尖銳,一點余地都不留。金奎老師是一個語文老師,深知文字的力量,但他敢于這樣一針見血的提出異議,直中要害,我佩服他的率真和勇敢。 他的許多文章都很有見地,《莫讓課件成枷鎖》《評課者要善于畫圈》《課堂教學的“放”與“收”》《用整個生命備課》《立足于“言”,融“文”內(nèi)涵》……這些文章,被《教育報》《語文報》等等有影響力的刊物刊發(fā),足以說明金奎老師文章中所展現(xiàn)出的獨特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金奎老師參加過清華、北師大這些名校的高級別培訓,從真正意義上來說,他不光是在他的教育生涯中獲得了光環(huán),更重要的是他從這些學習和培訓中汲取了營養(yǎng),獲得了比光環(huán)更有價值東西。他在這些文章中,用散文的方式記錄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備、怎樣講、 又怎樣讓學生“學”和“練”,直至完全掌握。這些文章中的案例的確值得年輕的老師們在教育、教學的過程中學習和借鑒。 金奎老師是一個勤奮的人,他在不斷完善和提高語文教學水平的過程中,也不忘提升自己。閱讀、寫作,是他教學之余的最大愛好,他深知“做、悟、寫”是一個語文老師成長成功的“近道兒”,語文教學和文學藝術(shù)是相輔相成、彼此遞進的關(guān)系。所以,他自己在閱讀和寫作的同時,還引導和帶領(lǐng)學生一起閱讀,“讓學生從書中體味關(guān)于愛、友誼、忠誠、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人類精神,從而開啟他們的內(nèi)心世界,激蕩其品味人生、升華人格的內(nèi)在欲望,促進其獨立、自然的成長……把讀書當成一種習慣,當成一種生活的需求,并且在讀書的同時進行反思和寫作,才能夠不斷地提高自己,完善自己,人生才能充滿快樂,才有意義”。他說:《教師不讀書是教育的悲哀》《讀書,學好語文的第一要務(wù)》,教師的成長是《由“臨帖”到“創(chuàng)新”》《教師,要做有思想的人》《教育要追求特立獨行》,我在這里用金奎老師的這些文章的題目代替他說的話,事實上這幾篇我都是通讀過的,文章的意義標題上的幾個字就已經(jīng)闡述的非常明白了。我雖然做過幾年老師,但只是教學小學低年級,無法真正意義上體會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那些感受,所以在這里也不好做過多的評論。但在閱讀和寫作這兩件事上,我能體會到金奎老師的感受:身體和眼睛上的疲累帶來的卻是心靈上的愉悅,很歡喜。 《農(nóng)村教師專業(yè)成長的問題與對策》一文,我讀得很仔細,原因是因為我家兩個小孩,小學和初中學業(yè)都是在農(nóng)村學校完成,期間還出現(xiàn)過個別農(nóng)村老師可能由于專業(yè)知識欠缺而又不愿意學習的情況下發(fā)生的一件小事情:我兒子原來的名字叫“梓浩”,小學三年級時,一位帶數(shù)學的老師卻屢屢將他的名字喊成“辛浩”,這其間,兒子給糾正過幾次,我也去過學校,但還是會時不時地叫錯,后來我就索性將孩子名字中的“梓”改成最簡單的“子”字,這件事情也許有人不相信,但確有其事。這只是一個名字的問題,不會對孩子們的未來產(chǎn)生什么影響,但如果是學習上的問題,教師做出有偏差或錯誤的解答,那豈不是要誤人子弟?金奎老師在文章中列舉了農(nóng)村教師專業(yè)成長的問題,以及針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,我覺得很精辟也很獨到。他說:問題一是受社會環(huán)境影響,部分老師不思進取,安于現(xiàn)狀,得過且過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;二是受專業(yè)水平限制,部分老師不適應(yīng)時代要求,農(nóng)村中小學教師專業(yè)不對口情況嚴重;三是缺乏團隊協(xié)作環(huán)境,使部分老師走向平庸;四是缺乏人文性教學評價,教師忙于應(yīng)付。這幾個問題直至目前為止,在農(nóng)村的一些學校依然存在,在職老師得過且過,專業(yè)對口的大學生畢業(yè)后不愿意回農(nóng)村,部分代課老師沒有專業(yè)知識,形同“保育員”。金奎老師在文中提出的“教改”對策,有著非常強的專業(yè)性和知識性。他說:農(nóng)村教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已成為一個浩繁而巨大的課題,研究這一課題,需要基層教育工作者的親身實踐,教育主管部門的督促指導,全社會的高度重視,全體教師的積極主動參與。這樣,農(nóng)村教師的專業(yè)成長才能落到實處,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循環(huán)的發(fā)展軌道。就憑這,金奎老師就有資格成為教育發(fā)展歷程中的思想者。 《管理,人中難得九方皋》《課改,吾將上下而求索》這兩節(jié)中,專業(yè)性、知識性都很強,我作為一個教育的門外漢,沒有能力進行更多的評論,只能是從文學的角度來閱讀文章。金奎老師的文章語言質(zhì)樸、接地氣,情、理、趣在字里行間律動。我覺得“坦蕩做自己,好好做老師”是金奎老師這一本書的精髓。套用李小七老師在《教師要學會等待》這本書的序言中的一句話:一個以這樣的狀態(tài)生活的人,必然是一個“真人”,他有資格成為影響教育發(fā)展歷程的思想者。在羅田、黃岡,乃至湖北的語文界的教學、教研史冊上,他,占有一席之地!
|